01明星乔任梁的离世,让“抑郁症”再一次成为被科普的对象。现在,终于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心情不好”,不是劝患者看开一点、多出去走走就可以痊愈的。医院看病,并严格遵医嘱服药。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或网络当中,甚至在自己的身边,已听闻过一些抑郁症患者选择了自杀离开人世。那些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在盛年的时候凋谢了,令人遗憾。想起就在去年,中国媒体上在报道一位比利时女孩安乐死时,还纷纷用《健康女孩申请安乐死获批因抑郁症抱有自杀倾向》这样的题目,非常无知;文中还写“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这种误读,是对这位因病离世的女孩极大的不尊重。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关于“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常识,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了。它的征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如何痊愈,是需要遵医嘱的。用科学的态度去治疗。02关于抑郁症的科普,大家可以进一步地搜寻资料了解;然而,我现在发现这种病症,正在被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误解。它被介入了审美的评价,介入了道德的评论。常见的论断就是:抑郁症,文艺界人士、学者、白领容易得;心灵强大、爱思考的人容易得;城市人容易得;智商高、受教育水平高、道德水准高的人容易得……某种意义上,它居然被演绎成一种“高贵病”。就算是为了安慰患者,好听的假话也对治疗没有多大帮助吧?莫非没有得抑郁症的人,该多作自我检讨为什么没资格得病?之所以会在文化人或城市白领中听得多,仅仅因为,这样的人群才有一定的话语权、也相对注重健康。要知道,即便在这个人群中,认识到“抑郁症是种病”的人的比例也是很低的,而且也是最近的事;那么,那些贫困人群、边远农村,意识到这是种疾病、并且有经济能力去治疗的,恐怕是万中无一吧?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种“高贵病”。这让我想起苏珊·桑塔格写于一九七八年的名著《作为隐喻的疾病》。人们常常把一些疾病当作是道德的产物,性格的产物。只是没想到,四十年过去了,医学技术水平早已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折磨人类的躯体的病魔也换过一拔了,但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大众仍然遵循着同样的理解路径。苏珊·桑塔格在文中写到是结核病,“结核病是十九世纪所激发出来的和癌症在当今所激发出来的那些幻象,是对一个医学假定自己能够包治百病的时代里出现的一种被认为难以治愈、神秘莫测的疾病,即一种人们缺乏了解的疾病的反应。这样一种疾病,名副其实地是神秘的,只要这种疾病的病因没有弄清,因要医生的治疗终归无效,结核病就认为是对生命的偷偷摸摸、毫不留情的盗劫。”不易痊愈的、没有完全搞清楚病理机制的疾病,唤起的是一种古老的恐惧。03

而结核病,也是在这一两百年当中被美化得最厉害的一种致命疾病。早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结核病就与罗曼蒂克联系在一起了。从隐喻的角度说,肺病是一种灵魂病。苏珊·桑塔格在文中说,“一旦痨病相被认为是优越的、教养的标志,那它势必就被认为有吸引力。”

甚至,按照古希腊名医的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结核病是艺术家的病。诗人雪莱和济慈都有结核病,但雪莱安慰济慈说:“痨病是一种偏爱你一样妙笔生花的人的病。”

美化疾病,只能是在医学学不发达时的自欺的表达。表面上,是表达同情之心,但却不免有轻视之意。本质,就是“心态导致疾病,而意志力量可以治疗疾病——此类理论,无一例外地透露出人们对于疾病的生理方面的理解何其贫乏。”生病,变成了一种道德的呈现。在十六七世纪瘟疫肆虐的英格兰,人们还普遍相信“快乐的人不会被感染瘟疫”呢。这是不是和今天的“快乐的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很像?这种观念不是巫术,却和巫术的心理机制是同构的。这对病人不会有任何好处,只会引导他们进一步自责,延误治疗的时机。我想,快乐地积极地生活,是必需的,它提高的是当下的生活质量;但它不是万能的免疫药,疾病不会因为你喜欢笑就不来找你。好好生活,好好相信现代医学,才是正事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psgq.com/zcmbzl/1545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